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把握改革的必然逻辑

2013年12月02日10:09  瞭望

  把握改革的必然逻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

  □历史的发展,既充满变数又有自己的必然法则。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法则的必然结果。

  □改革的逻辑,就是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更加成熟的逻辑,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逻辑,就是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逻辑。

  文/何平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的旗帜被再一次高高举起,中华民族开始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新的伟大进军。

  深刻认识改革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纵观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90多年奋斗历程,可简略概括为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这既表现为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对于前两个阶段比较容易理解,问题在于后者。革命,是通过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当社会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建立之后,是否还需要进行一场自我革命呢?

  这在经典作家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也是新中国的创建者们未曾想到的。正因为“没有现成答案”和“未曾想到”,致使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走过一些弯路,甚至付出了沉重代价。

  我们通常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转折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推动这一转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不发达、不完善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制度建设上的不成熟、不定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叫“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于是,在经历了历史的曲折发展后,我们终于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进而得出了极为重要的结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始终面临着发展与改革的双重历史任务。

  显而易见,要想真正取得社会主义的资格,赢得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竞争的优势,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打破束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进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如果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那么,也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伟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可集中概括为: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这就是改革的历史逻辑。

  改革,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它途。他号召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牢牢坚持改革的政治逻辑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但绝不是要改弦更张,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这就是改革的政治逻辑。

  在这一政治逻辑中,任何“离经叛道”都绝无容身之地。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模糊、动摇和偏离,更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是带有根本性的首要问题。因为,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必须牢牢坚持的改革方向、立场和原则。改什么、不改什么,都应以此为准绳。需要改的必须坚决去改,应当坚守的必须牢牢坚守,要有政治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实践的主力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35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每一项成就的取得,无不是党领导人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紧紧依靠亿万群众全面深化改革,做到汲取群众智慧谋划改革,凝聚群众力量推进改革,依靠群众评判检验改革。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还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三,必须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邓小平同志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关键在党。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没有先例可循,前进征途上必定伴随着各种风险、挑战。如同在茫茫大海上行船,要想冲破风浪、闯过暗礁,离不开船长的正确领航。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如同船长。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巨轮才能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全会《决定》在最后一部分,用了相当篇幅集中阐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并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坚强领导、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准确把握改革的实践逻辑

  今天,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一方面,改革以排山倒海之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成长中的烦恼”。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悖论。

  尤其是,经过35年不断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

  如果同30多年前相比较,今天的改革面对的矛盾更带有深层次和系统性特征。所谓深层次,主要表现为利益的固化,甚至许多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既得利益的羁绊。所谓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

  基于以上分析判断,中央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的战略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而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

  这就是新一轮改革的实践逻辑。

  其一,在改革顶层设计上,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路线图:可概括为“总目标”加“六个紧紧围绕”,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飞跃,有助于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

  ——时间表: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任务书:即,全会《决定》提出的15项改革重点和60项主要任务,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简而言之,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其二,在改革目标条件上,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为此,全会《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措施。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则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追求解放,是人类的永恒理想,也是改革的历史任务。把人的思想从保守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生产力从僵化的体制中解放出来,把整个社会的活力从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制约中解放出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美好理想,既是亿万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三,在改革总体方略上,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需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使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需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治本和治标、渐进和突破等关系,实现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只有把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才能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其四,在改革主攻方向上,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基本判断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只要这“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也不应改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会《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更加准确地定位了“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各领域的改革必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并起传导作用,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就能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配合、整体推进。

  我们应当很好地领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意图,明确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优先顺序,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其五,在改革方法步骤上,强调把握六个重大关系。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改革,就应既坚持正确方向,又讲求正确方法;既坚定改革勇气,又富于改革智慧;既敢闯敢试,又理性务实。否则,就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历史不允许我们犯这样的错误。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进改革,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科学认识改革的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而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这六大关系的重要论述,既反映了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的坚定信念、政治勇气和坚强决心,也表明了党中央在如何推进改革问题上的清醒认识、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充分显示了党中央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驾驭能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过去走到今天,再从今天奔向未来,时间之轴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历史的发展,既充满变数又有自己的必然法则。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法则的必然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的逻辑,就是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更加成熟的逻辑,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逻辑,就是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逻辑。□(作者为新华社总编辑)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卡梅伦今日起访华 曾见达赖中英关系遇冷
  • 体育NBA-火箭客胜马刺 足协杯-人和2-0恒大
  • 娱乐王力宏娇妻曾是厚嘴辣妹 汤唯祝福
  • 财经16城楼市调控政策难敌房价18个月上涨
  • 科技新浪科技“因你而变”:新版首页上线
  • 博客马未都:几种最令人厌烦的电视广告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马哲老师开课教学生如何谈恋爱